从“见世面”到“内在需要”:在海南,追问旅行的意义

从“见世面”到“内在需要”:在海南,追问旅行的意义

       

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马库斯·布伦纳梅尔(Markus K.Brunnermeier)在《韧性社会》中提出了“疤痕效应”概念,形象地解释了疫情后人们的心态,同时也提出了讨论——后疫情时代到底是什么样子的?疫后会不会一切都恢复如常?因为“疤痕效应”的存在,很多事也许并不会如预想的快速恢复如常,而是需要一个疗愈的过程。

  

疗愈身心有很多简单的方法,比如“面朝大海”抑或“仰望星空”,远方总是有治愈的力量。

  

一部分人亟需诗与远方来冲刷掉心头的蒙尘,年初就在心愿清单填上了“旅行”二字,那是一种与世界久违了的、急于相见的冲动。这些心愿,在今年的春节和五一长假一一实现。人们急切想要走出来,见一下山海烂漫,在旅行中去获得某种“内在需要”。

  

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,旅行之于国人也早已经从当初的“见世面”转向了如今的“内在需要”,而这一次,旅行似乎也在为人们恢复内在的元气提供着力量。

  

01.我是一条鱼 私藏一片海

  

过去三年里,这样的一幅画面也许曾屡次出现在人们的美梦之中:海浪和沙滩争夺着海岸线,风的热浪与水的激流轮番抚慰着身体……

  

梦中的想象可能完全出于一种偶然,一时兴起。但或许,大海就是有这种难以言说的魅力。一座岛,一片沙滩,甚至是飞鸟的惊鸿一瞥,就会触发人们想要去看海的念头。这念头在内心里蠢蠢欲动,仿佛一粒种子,迫不及待要破土,发出新鲜的嫩芽来。

  

从“见世面”到“内在需要”:在海南,追问旅行的意义

       

你的梦里,是否也藏着一片海滩?

  

对于大海的浮想联翩,也可以从那些红遍大江南北的歌谣中听到:“阳光、沙滩、海浪、仙人掌,还有一位老船长”“如果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,就让我用一生等待”“夜夜陪着你的海,心情又如何,灰色是不想说,蓝色是忧郁”……人们关于大海的浪漫想象,一直延绵不断。

  

不少科学家猜测人类与海洋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基因联系,可能是因为人类的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曾经生活在水中,抖客网,或者是因为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受到了水生环境的影响,于是人们一见到海,古老的“底层DNA”就动了。

  

这些猜测和研究可以为人们喜欢大海和海岛提供一些科学依据,但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人们喜欢这些地方。科学地说,人类对大海和海岛的偏爱可能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综合结果。

  

从“见世面”到“内在需要”:在海南,追问旅行的意义

       

人们对大海的偏爱,有着进化心理学的深层动因

  

大海使人们感到震撼,这一定是理由之一。

  

一直以来,所谓猛烈和宏伟,深刻感人和神秘,一定包括太空景观、大海、喜马拉雅山、陨石坑和贝多芬的《命运》。英国美学家爱德蒙·伯克认为,通常人们不喜欢被贬低,讨厌“我很渺小”的感觉;而仰视高山或俯瞰无边无际的大海时,会体验到渺小的好处,遗忘琐事烦恼,体验到崇高。

  

每当人们见过“大”,就更容易放过“小”。大海是如此复杂幽深,又是如此强悍有力。面对它,那些琐细的烦恼,不足为外人道的心事,不过是这浪流中一朵细小的水花。

  

然而谁又能说,大海中细小而微不足道的浪花映照出的,不是时代背景的斑驳光影呢?关于人生和精神世界,涤荡与思考,修复与重建……

  

从“见世面”到“内在需要”:在海南,追问旅行的意义

       

大海的辽阔,深深吸引着我们

  

在海滩上,人们可以重返原始,放肆奔跑——这让人觉得自由。

  

如果拨回历史的时钟,那么就会发现海滩文化更像是人类的一项“现代发明”。它有点特立独行,既不同于田园生活,也不同于繁华的都市;换句话说,它既不是农业时代的,也不是常规的工业生活风格,它是真正属于大自然的,可以与阳光和海水“零距离”地接触。

  

现代人面对海滩更能感受自己精神的那种跃动。在城市里案牍劳形,日升日落的强烈对比下,海滩一点点向人们展示出它的非凡魅力。它是一种寻找自由的可能,一种回到天水之间的快乐。在沙滩上,人们可以赤着脚奔跑,自由无拘,大人和孩子们一起享受沙子的乐趣,可以建造城堡,或把自己埋在海沙之中——唯有这样做过的人才知道什么是把自己“冰镇”起来。

  

在海滩上,人们暂时撇下日常的束缚,无愧色地“轻装上阵”;阳光重新定义了人们的审美,那些晒出的古铜、小麦肤色也增加了健康的意味。不同年龄、阶层与文化的群体都共享着同一片海,不被他们的世俗身份所“支配”。正如法国的社会学家考夫曼(Jean Claude Kaufmann)所说,“在海滩上,每个人都做自己想做的事”。

  

02.在海南 再塑自由生活的想象

  

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,旅行从来不是漫无目的的迁徙,旅行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,是跨越山海,在回首处找到自己。

  

曾几何时,人们热烈地迷恋着丽江,好像回到了精神的原乡;或是衷情于去西藏找寻虔诚的真谛,尽管不见得人人都是“信徒”,但依然能在这里感受到某种灵魂的洗礼;或是赶潮流去亚布力、长白山、崇礼滑雪,在冰雪的竞技场里感受速度与激情。

  

相比于丽江的诗意深居、西藏的精神高仰,作为一个自家门口的热带风情海岛、中国的第二大岛屿、一个全部由海岸线包裹着的自由之岛,海南则代表了另一种想象认同。

  

从“见世面”到“内在需要”:在海南,追问旅行的意义

       

在三亚的海边,无论是大人或孩子都喜欢纵情戏水

  

就如同友情与爱情一样,当人们扪心自问“为什么会喜欢上对方”时,一个庸常的答案是,因为对方很好、很亲和,或者很美。但是事实绝非如此,恰恰相反,是人们内心需要的反向投射。换句话说,如果喜欢一个人,人们总是会在对方身上惊奇地发现自己最渴望的那些品质。

  

在北纬18°10′附近的海南,一切都和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所见的景观不一样。椰林树影、阳光大海,走在海口的街头,一句独特的“jia茶咯”就会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。传说中的妈祖在护卫着岛上的生灵,古老的黎族人民在此繁衍生息,他们身上的纹饰和黎锦的图案也在讲述着一个个苍老的故事。

  

这种与既定的、日常生活产生的巨大反差,满足了人们对于短暂逃离的渴望。人们从故乡来到他乡,从北方来到南方,从城市来到海边,试图用另一个视角去观察、打量、审视那些本来的生活。

  

从“见世面”到“内在需要”:在海南,追问旅行的意义

       

冲浪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到海南旅行的原因

  

原标题:【从“见世面”到“内在需要”:在海南,追问旅行的意义
内容摘要: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马库斯·布伦纳梅尔(Markus K.Brunnermeier)在《韧性社会》中提出了“疤痕效应”概念,形象地解释了疫情后人们的心态,同时也提出了讨论——后疫情时代到底是什么样 ...
文章网址:https://www.doukela.com/jc/237479.html;
免责声明: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
上一篇:守护健康呼吸 知感冒防流感全民科普公益行教您这样防流感
下一篇:文心一格注册用户超600万 已成泛设计领域“必需品”
1").owlCarousel({ autoPlay: 5000, items: 3, scrollPerPage: true, itemsDesktop: [1199, 3], itemsDesktopSmall: [979, 2], itemsTablet: [768, 1], itemsMobile: [479, 1], stopOnHover: true, navigation: true, lazyLoad: true, navigationText: ["", ""] }); });